6017
底片問題...
常常在電影或電視看到沖洗師在暗紅色燈光下
夾著底片在水裡晃阿晃
是什麼原理讓這樣方法可以洗出照片...暗紅色燈光下沖洗照片是為了避免照片曝光嗎???
正確的曝光是高品質相片中不可缺的要素之一。
何謂正確的曝光?簡單的說就是攝影者心中所想像的曝光狀態並且精准無誤的重現。
也就是說曝光正確與否僅能由攝影者自行判斷
旁人實無法評論。
所以本單元的目的在於使各位瞭解曝光值測定的機制及此機制與成像之間的關係
並知道哪些理想的曝光是可以得到的
哪些是不行的。
成像的要素不外乎光線及感光乳劑
所以本單元中想再和各位探討一下有關底片的特性、選擇及保存等特性
以期可提高成像品質進而達到心所想、立可拍、即可得的理想曝光境界。
正確的曝光提到了正確的曝光就不禁令人想到一位大師級人物--安瑟、亞當斯(Ansel Ardams)
及他所倡議的區域曝光系統(Zone System)。
就在大家要墊腳尖一窺大師風範前
我想先請大家耐著性子看一看本節的曝光概述
相信即使不能完全明瞭大師的精髓也不至於到會錯意的地步。
1. 曝光概述 簡單的說
曝光就是使底片感光。
相機一切的調校都是為了使底片可以得到正常的曝光值。
但我剛才在前言中提到:曝光正確與否僅由攝影者自行判斷
旁人實無法評論。
也就是說攝影時的曝光條件及攝影者心中所想要的意象
也只有攝影者自己知道而已。
那麼相機要如何告訴攝影者所謂的正確的曝光呢?答案很簡單
就是標準化。
相機內置的測光系統可將一切可進入底片的光線均視為18%灰的反射率
進而參考光強度及底片感光度就可以得到一個曝光值(EV)。
簡單的說就是相機內的測光系統將一切反射進入鏡頭的光線均視為18%灰的反射率
並以此進行曝光。
因此不論攝影者拍的是白貓或黑貓
若完全依據相機測光系統指示進行拍攝
結果不僅都只能得到一隻灰貓
而且還是反射率18%的灰貓。
測光系統如此運作有什麼優點呢?最顯而易見的優點就是上述的曝光標準化。
將一切不同反射率的光源都調整為相同
因此可以靠著呈現不同的曝光值來引導攝影者自行找出最適合的曝光值。
或許各位已經覺得有些迷糊了
我舉個實例便於大家想像一下。
我想各位應該可以回想起很多慘痛的經驗
比方說將潔白的沙灘拍成了灰灰的泥灘等等
現就將測光系統如何以不同的曝光值引導攝影者拍攝做個解說。
假設拍攝的主題是一隻黑貓在白色的地板上玩著灰色毛線球。
若將相機內置的測光系統對著白色的地板測光
並依照指示進行曝光
會得到黑色的貓在18%灰的地板上玩著深灰色的毛線球;若將測光系統對著黑色的貓測光
並依照指示進行曝光
會得到18%灰的貓在白色的地板上玩著淺灰色的毛線球;若將測光系統對著灰色的毛線球測光
並依照指示進行曝光
會得到黑色的貓在白色的地板上玩著18%灰的毛線球。
經由上述的例子
我想各位對測光系統的標準化運作已有初步的瞭解了。
接下來我就測光的方式作個介紹
以期各位能瞭解不同測光系統的特性
進而正確解讀相機想向我們說的話。
2. 測光系統 測光系統分為兩種
一為入射式
另一為反射式。
A.入射式測光系統 由於各種物體表面反射率及各種顏色反射率均不相同
但照在物體上的光強度卻是相同的。
入射式測光表便是將測光表放在物體前方
直接量測照在物體上的光強度而不理會物體及顏色的反射率。
所得到的曝光值真正反映了光強度
因此有許多的攝影者便認為此種形式的測光表才能得到真正精准的曝光值。
B.反射式測光系統 測量光線照射在物體上
並經由此物體而反射的光強度。
一般相機內置的測光表即屬於這種形式。
此種測光形式易受到反射率不同的影響
即使物體受到同一光源照射
若反射率不同所測到的反射光強度便會有所不同。
很多人或許有個疑問了
如此不精准的測光有何用途?但別忘了
使底片感光的“光”是物體的反射光而非入射光!
而且還是經過了鏡頭、濾鏡甚至防水殼的鏡筒的反射光。
因此反射光才是真正使底片感光的感光光源
而且相機內置的測光系統才能真正的反映底片所感受到的光強度。
綜觀上述兩個測光系統
相信各位對測光方式有了些許的認識
入射式的測光表對某些專業的領域或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在水下的環境中
我想還是反射式測光表會比較準確
只要你能瞭解它所想告訴你的含意。
下面的章節就為各位介紹如何善用相機內置的測光表。
3. 區域曝光系統 提到測光、曝光
就令人想起了一代大師:安瑟?亞當斯
以及他所倡議的區域曝光系統。
安瑟?亞當斯將光源依照不同程度的反射率分成九區
相機將各種反射率的反射光一律調整成18%灰的反射率
此時相機顯示出來的曝光組合便是落在此區域曝光系統的第五區。
曝光不足一格(檔)則為第四區;曝光不足兩格則為第三區
此時物體已暗到了細節喪失
只剩紋理與質感了;曝光不足三格則為第二區
此時物體已經暗到只剩質感了:曝光不足四格則為第一區
此時只剩全黑的影像了
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隨意的將物體的描寫由極暗的第一區到全白的第九區。
各位可以回想我在前言中所提到的“將一切不同反射率的光源都調整為相同
靠著呈現不同的曝光值來引導攝影者自行找出最適合的曝光值”
我想此刻應有了更深的認識才是。
再回想上述的例子
對著黑貓測光
相機所顯示的曝光值為將黑貓拍成18%灰的曝光值
因此你想要這只貓黑一些或白一些
全憑你自由創作
甚至可以預先想像出效果。
你要黑貓為18%灰只要照著相機的測光資訊進行曝光即可
至於要此貓有多黑則視你將曝光值減少多少。
減少一格(第四區)為黑色;兩格(第三區)為黑色但毛的細節喪失;三格(第二區)黑到只剩毛的質感了;減至四格(第一區)則什麼也沒了。
此時要注意
曝光的變化不是只有黑貓而已
連帶著白色的地板及灰色的毛線球都一起有了變化。
我想此時各位對測光及曝光有了初步的瞭解了
我們來探討一個水下攝影最常碰到的情況:逆光。
我相信許多人一碰到逆光就手忙腳亂了
相機可能告訴我們一大堆我們不明了的資訊
到底那些資訊是有用的呢?我們先來假設一個畫面
一個潛水者由攝影者的上方遊過
潛水者的上方為陽光照射的海水
潛水者的左方有一水準突出的礁岩
這也就是我們一般潛水時仰望水面的景象。
一般攝影者若是用相機所測得的平均曝光值拍照
將會得到一張潛水者上方的海水正常曝光但潛水者及礁石卻因為曝光不足而成黑色的照片。
我們要如何善用上述的區域曝光系統來改善前述的例子呢?在黑白負片的系統裏
首先要決定的是暗部的曝光值
希望各位一定要記得所謂的“暗部曝光、亮部顯影”。
暗部曝光所說的就是將各部位測光並決定曝光值時
以個人所要求的最暗部為起點進而向上推算亮部的區域
此做法可以使底片上最薄的部分仍存有稀薄的銀粒子
可以避免將照片的暗部做成死黑;亮部顯影則是顯影時以底片最厚的地方為顯影時間的基準
避免做出一張太厚的底片而使亮部成為死白。
彩色負片大多交由沖洗公司作標準沖片
因此僅有暗部曝光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了。
在正片(幻燈片)中雖然影像的粒子濃度與負片是相反的
但由於暗部在我們視覺中是屬於不自在的
因此我個人的習慣仍是暗部曝光為准
再依次推算其餘各區的曝光值。
所以在上述的例子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照片﹖該有什麼樣的曝光值﹖我一一位各位解說。
A. 剪影上方海水曝光正常
人及礁岩因曝光不足而成為黑色。
採用平均測光之後
依照相機提供的資訊拍攝即可得到剪影的效果。
若要海水藍色濃度更高一些
甚至可以將曝光值調的更低一些。
曝光信息:由於採用平均測光
所以相機內置測光表會將潛水者背後大面積的背光調整為18%灰的反射率
若依照相機提供的曝光資訊進行曝光
可以得到潛水者背後的海水是正常的曝光
但因為潛水者及礁岩被拍攝面為陰影部位
其曝光值可能會落至第三區
如此就顯得曝光不足了。
因此產生了背景正常而主體曝光不足的剪影效果。
B. 正常(使用閃光燈)利用閃光燈補光
可將人物及礁岩補成正常光或再少一格
其他拍攝條件仍同剪影拍法
就可得到人、礁岩及海水均為正常的影像。
曝光信息:采平均測光後若得到的曝光組合為1/125秒、F:8
並且我們打算以此為曝光的條件。
閃光燈我們使用YS-120
GN值為11
距離潛水者2米。
GN值11距離2米光圈應為5.6(11=2 X 5.6)。
1/125秒、F:8的曝光值等於1/250秒、F:5.6。
若閃光燈同步快門沒有問題的話
我們此張照片就用1/250秒、F:5.6、閃光燈全光
距離2米。
但若要加強逆光的效果
可以使用1/250秒、F:8、閃光燈全光
距離2米的組合
如此潛水者及礁岩會落至第四區
雖有些許曝光不足
但更能表現出逆光的感覺。
C. 正常(不使用閃光燈)接對著礁岩或人測光(點測光)
依照得到的曝光值拍攝
但海水會因曝光過度而使彩度降低
會導致海水藍的比較不夠藍。
曝光信息:直接對著潛水者測光
就是將潛水者放在第五區。
因此潛水者的曝光是正常的
但背後的海水可能落在第七區以上了
所以海水會因此而曝光過度。
根據上述各種不同的曝光值有著不同的影像呈現
因此曝光值的判斷還是在你自己的手中
相機只是提供你一些標準化後的資料
希望你可以明白相機所想告訴你的資訊。
經由上述的例子中
我還希望可以向各位傳達另一個訊息
打破曝光寬容度的迷思。
其實在本篇所舉的眾多例子中
一些細心的讀者相信已經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就是曝光值一但改變
所有的區域成像均會受到影響。
曝光值任何些微的改變都會導致底片記錄上的濃度變動
因此所謂的寬容度實在是並不存在的
尤其以暗部為甚。
若我們將第一區曝光值設定為1
第二區就為2、第三區為4、第四區為16、第五區為32、第六區為64、第七區為128、第八區為256及第九區為512。
各位可以想像若在第五區的位置上曝光錯誤一格
將第五區提升了一區
也就是每一區的曝光值均增加了32
各位可以自行想像暗部的區位會到哪里去了﹖各位可以回想一些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底片
若要求沖洗公司一定要將此底片洗成照片
你會看到照片上的反差很低
不管暗部或亮部的區域都很亮
就是這個原因了。
要打破曝光寬容度的迷思才有可能建立嚴謹曝光的態度。
底片的選擇1. 底片概述 一般常用的底片依照底片呈現影像的特性可以分為正片及負片兩種。
若以對光譜敏感性的不同可分為色盲片、全色片及紅外線片。
若以底片尺寸的大小可以分為135底片、120底片及4X5以上的大型底片。
若對光強度敏感性不同可以分為低感度(低速)底片、中感度(中速)底片及高感度(高速)底片。
以色溫不同可以分為日光片及燈光片。
還有最常見的以彩色及黑白區分。
正片:就是一般所稱的幻燈片。
由於在底片呈現的影像為正像
即底片上的顏色和拍攝時所見的顏色是相同的。
好處是色彩飽和度高、可直接利用幻燈機放大觀賞或演示文稿並在沖洗照片時不易產生色偏的現象。
缺點為平常觀賞較為麻煩且洗成照片較為昂貴。
負片:就是我們一般所拍攝的底片。
由於在底片呈現的影像為負像
即底片上的顏色和拍攝時所見的顏色是為互補色的。
好處是沖洗照片方便且價格便宜。
缺點為色彩飽和度較低並在沖洗照片時容易產生色偏的現象。
色盲片:感光乳劑對特定光譜不敏感
如柯達公司出品的6556對紅光不敏感。
全色片:感光乳劑對可見光光譜均敏感。
我們一般常用底片即是屬於此類。
紅外線片:此種特殊感光乳劑對紅外線敏感
所以連裝此型底片均需在暗處以免走光。
多為特殊用途如觀測植物生長狀態等
或作為藝術創作之用。
135底片:一般我們常見的底片
單張尺寸為24mm X 36mm
大多以卷裝形式出現
如24張及36張亦有100呎裝的底片可供用家自行分裝。
由於此種底片稱為135底片
因此我們一般常用的相機亦稱為135相機。
120底片:單張尺寸以6cm為一邊
另一邊有4.5cm(645)、6cm(66)及9cm(69)三種形式
底片的規格也是卷裝形式。
由於長度固定因此拍攝張數由底片的片幅決定。
若使用645則有16張、66有12張、69有8張。
也就是我們在相館中所拍的大頭照或婚紗照所用的底片
我們稱用此種底片的相機為中型相機。
4 x 5底片:單張尺寸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