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8
為什麼陽曆二月28天
我們知道中國陰曆是根據天體運行而設計的
但是陽曆呢? 為什麼二月安排28天
卻要在7月和8月連續31天
為什麼不直接將二月安排29天(閏年30天)將八月改為30天呢?
一) 儒略曆: 西元前四十六年
羅馬皇帝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在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的參與下改革曆法
稱儒略曆。
陽曆大小月的分佈
是人定分配的
與月亮的圓缺無關。
儒略曆每年有365天
分為十二個月
規定單數月31天;雙數月30天
平年時
二月29天
閏年時30天。
每四年閏年一次 (該年366天)
平均每年長度為365.25天
比回歸年多0.0078天
約每128 年相差一日
每四百年多出3.12日。
直到西元前八年
羅馬會議稱八月為奧古斯都(August)
那是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之名
同時改為大月31天
以紀念他的功績和凱撒(Julius Caesar)同等偉大。
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便相反過來
九月和十一月改為小月30天;十月和十二月則為大月31天
八月增加的一天
扣去二月為28天
閏年為29天。
改為格里曆後仍沿用至今。
我國存在許多傳統農曆的節慶
如農曆除夕、端午節、中秋節等
深深影響我國國民生活至鉅
也均存在重大的意義
例如除夕與中秋節都有團圓的意思。
1995年的農曆八月恰逢閏月
有兩個八月十五日
但卻只有一個中秋節。
除夕是「廿九瞑」
有時也有「三十瞑」…。
我國的農曆(又稱陰陽曆)有別於其他各國的陽曆或陰曆
是更科學與偉大之處。
一、太陽曆 太陽曆採用回歸年做為基本週期
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做為天文依據的曆法
它和月亮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
太陽曆簡稱陽曆
起源於古埃及
以地球繞日公轉的週期(即一回歸年
每年有365.2422日) 為單位
最初埃及人定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後來改為三百六十五天。
(一) 儒略曆: 西元前四十六年
羅馬皇帝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在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的參與下改革曆法
稱儒略曆。
陽曆大小月的分佈
是人定分配的
與月亮的圓缺無關。
儒略曆每年有365天
分為十二個月
規定單數月31天;雙數月30天
平年時
二月29天
閏年時30天。
每四年閏年一次 (該年366天)
平均每年長度為365.25天
比回歸年多0.0078天
約每128 年相差一日
每四百年多出3.12日。
直到西元前八年
羅馬會議稱八月為奧古斯都(August)
那是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之名
同時改為大月31天
以紀念他的功績和凱撒(Julius Caesar)同等偉大。
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便相反過來
九月和十一月改為小月30天;十月和十二月則為大月31天
八月增加的一天
扣去二月為28天
閏年為29天。
改為格里曆後仍沿用至今。
(二) 格里曆: 為了使曆年的平均長度更接近回歸年
西元1582年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Gregorian )十三世根據意大利醫生利里奧在1576年提出的方案
對儒略曆做修正
就是格里曆。
也就是現在通用的公曆。
格里曆一年有十二個月
1
3
5
7
8
10
12月為 大月31天
2月28天(閏年29天)
其餘各月為三十天、凡年數能為四整除者為閏年。
這樣話
每四百年又多了大約三天
因此
對世紀年(100
200
300
500
600
…)
只有被四百整除者才為閏年
比儒略曆又少了三天
一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
與回歸年僅相差0.0003平均太陽日
約3300年差一天。
(三) 太陽曆: 從此
陽曆每年有365天
每四年閏年一次(366天)
逢百 (對世紀年)不閏
逢四百又閏(使四百年內少閏三次)。
換句話說:每四百年有閏年九十七次
其餘為平年。
我國辛亥革命後
於西元一九一二年開始採用格里曆為國家曆法
故稱國曆。